查看原文
其他

一辈子都要干活

陈线程 陈线程先生 2023-06-26
前段时间,一位64岁的农民工,为了能够留在工地搬砖而谎报年龄办假证的新闻曝光,“超龄农民工”群体随之进入大众的视野。
事实上,从2019年开始,上海、天津等地针对60岁以上的建筑业农民工就曾发出过“清退令”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.93亿人,平均年龄41.7岁,50岁以上占比27.3%,将近8000万人。

对于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而言,等他们老了,年龄超过60岁之后,城市的建筑工地向他们彻底关闭时,他们就能回农村老家安心养老吗?

让60岁的农村老人过上养老生活,显然是太过乐观的想法,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,“活到老,干到老”是贯穿他们整个人生的信念。

线程来自南方某省的小乡村,线程以老家大部分50-70岁老人的现状,跟大家谈谈大龄农民们的谋生之路。

50多岁的老乡们还算不上老人,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,也是农村庄稼地和城市建筑工地上的主力军。

在粮食价格的稳定不涨,种子肥料的逐年上涨的情况下,“土地里刨出金疙瘩”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,这意味着农民们再也不能依赖一亩三分地来养活全家老小,他们必须寻找土地之外的挣钱路子。

另一方面,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,现在种庄稼更多依赖的是农业机械,而不像以前那样全靠一双手,再也看不到农忙播种收割时全家齐上阵的画面,取而代之的轰隆隆的机器在田间来回,到了今天,一个健壮的农妇就可以应付家里的那点责任田。

这些空闲下来的劳动力,一无学历,二无人脉资源,除了家乡的农田,能够接纳他们的只有城市的工地了。

于是,他们以村、以家族为单位,背上行李铺盖来到城市,隐入一个个烟尘弥漫的工地,望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拨地而起。

他们中有砌墙的瓦匠,有刨木的木匠,也有搬砖拎灰桶的杂工,有男人,也有女人。在陌生的城市里,整日穿梭在钢筋水泥之中,以换取微薄的收入。

年底结了工资(在没有出现劳动纠纷的情况下),他们舍不得花,攒起来,不是为了留着日后养老,在他们这个年纪还没法考虑那么远的事,眼前有更重要的任务——给儿子娶媳妇。

娶媳妇需要彩礼,需要买房,光靠年轻人自己是不行的,年轻人挣得少花得多,存不下什么钱,到头来,还得指望五十来岁的老子和娘。

他们中的有些人教子有方,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个大学生,孩子毕业后留在大城市,甚至有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好工作,他们骄傲自豪,在村子里走路,下巴比谁抬得都要高,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跟着孩子享清福了,相反,他们肩上的担子比谁都重。

在我老家,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,没读过大学的年轻人结婚在县城买房,而那些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市区买房,不同的是两者的房价差异,相同的是都需要父母帮衬。

为了孩子的首付,这些50岁的父母都在咬着牙坚持,在田地和工地间交替忙碌着,而这两个地方的活无疑都是最苦最累的。

六月酷暑的日头像火,地里的水稻扬着花,他们冒着炎热打农药;工地上的水泥地晒得滚热,他们擦着汗盖楼。

这种苦累是年轻人所不能忍受的,即使是只比他们小一个年代的群体,因为时代的发展,三四十岁的人拥有更多的选择,进车间做流水线工人,去服装厂踩缝纫机,到市里送外卖,都比种地和进工地强,再没人愿意下地进工地。

50岁的这一代人,是最后一批耕作土地的庄稼人,也是最后一波砌墙搬砖的农民工。

当然,他们身上的压力也最大,上面背负着父母的养老问题,下面承担着孩子的房子彩礼,中间全靠他们的一双手和一个肩膀,抓起全部,挑起两头。

趁着身强力壮多干几年,干到60岁,儿子成了家,老乡们身上的担子卸了,他们是不是就能轻松了?

情况并非如此,在农村,几乎是不存在“轻松”这么个说法的。

孩子结婚生了孩子,看着新出生的孙子高兴,别顾着高兴,照顾孙子的任务指着谁呢?还得是老人。

60岁的老大妈一般在家照看孩子,60岁的大爷仍旧干着和50岁男人一样的事情,种地,上工地。赚来的钱也并非留作将老养老用,大半是拿出来补贴了儿子儿媳的家用。

那再等几年,熬到70岁,孙子们长大了,不需要人照看了,自己也更老了,这个时候该歇着了吧,享享清福,过几年轻松的日子。

毫不夸张的说,在我们那个人人崇尚“奔”劲的村子,轻松的日子,是留给病人和死人的。

只要身上有力气,干活是不分年纪的。

得益于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,现在的大部分老人都很硬朗,即使年近七旬,仍旧精神气十足。

但此时的工地已经彻底向这些老人关闭了,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?

放心,只要肯干,农村有的是活。

首先是种地。

七十岁的老人,身体健康的话,老两口互相扶持配合,耕种几亩地完全不是问题,遇到实在干不动的力气活,就喊来儿子或者村里的熟人帮个忙。

我曾听家人说隔壁村有个80多岁的老头,还能在烈日底下打农药,他的体力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实在令人钦佩。

其次是各种零工。

偶尔镇上的工厂有清理垃圾、种树栽草的零活,大爷们见缝插针干个一天半天完全不在话下。

老大妈们春天上山给人采茶,夏天给种田大户们插秧、拔草,以前秋天有割水稻的活计,现在因为收割机的普及已经消失了。

不论是在茶山,还是水稻田,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岁的大妈,鬓间的银发非常明显。

除了种地和打零工,还有一种轻松些、赚钱更多的工作——去城里的医院做护工。当然,这需要一些胆量和技巧。

这也是近几年才出现在我老家的门路,最先不知是哪个能人先锋开了路,回头把家里的亲戚带了出去,之后,一个拉着一个出了门,到现在,每个村都有那么一批在城里做护工的老人。

这些人的年纪集中在五十到七十之间,其中不乏七十往上走的老人,一般以妇女为主。他们分布在市里几个医院的病房里,服侍那些跟他们年纪差不多大、或者要大一些的病人,至于那些病人,基本都是拿着高额退休金的老干部老工人。

村里人常常提起来的一个趣闻就是,隔壁村的谁谁谁今年72岁了,因为被她照顾的90岁老干部信任她,老干部出院之后把她雇回家做住家保姆了,一个月好几千的工资呢。

说到那个几千的数字时,老人们咂咂嘴,不由得流露出了羡慕的目光。

按理说,相比于72岁老人做保姆的薪资,他们更应该羡慕的是那位90岁老人的养老工资。可养老金于他们而言,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事情,他们所能想到的就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双手给自己挣养老钱。

为了自己没有保障的晚年,七十岁打工攒养老钱并不是什么稀奇事。

那对于那些儿女有出息,身上不愁没钱花的老人,是不是就能“躺平”享福呢?

我们村有个阿婆,丈夫去世得早,自己一个人把两女一儿拉扯大,儿子是公务员,早就在城里买房定居了。儿子结婚生了孩子,她就进城照看孙子。等孙子上了小学,阿婆清闲了,按理说,可以享清福了。

然而,她却不顾儿子的挽留非要跑回乡下,一个人种甘蔗,秋天收割完甘蔗埋进地窖,冬天扛出来骑着三轮车四处叫卖。同时,采茶插秧一样也没落下。

阿婆逢人就说:“只要自己还有力气,就绝不给儿女添负担。

村里人说阿婆是操劳的命,她只是笑笑,说:“咱们农村人,谁不是干一辈子活呢?”

是啊,对于农村的老人们来说,即使是过了六十岁,一旦停止劳动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,他们不像城里的老人有稳定的退休金作保障,只有不停地干活,像地里的老黄牛一样低头耕作,直到彻底老去。
一辈子都在干活,是他们的宿命。

──  陈线程不想和你走散  ──由于微信公众号改版,很多读者朋友反映,最近在订阅号列表里找不到我了。为了防止和我走散,请给公众号“陈线程先生”设个星标吧!方法很简单,具体操作如下图↓↓↓


“211”大学生辞职做保洁,她这是脱掉了“长衫”?
故事 | 群众怀念任长霞
马云被美国人起诉,但是被他摆平了

认同我的话就点击👇下方名片关注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